蒙古族第一舞蹈 安代舞
1996年,库伦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 2006年,安代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百多年来,安代在库伦生长、发展、传播。绿色无垠的草原上,在博的引导下,大家放声歌唱,翩翩起舞,郁闷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孤独的灵魂得到了慰籍,信仰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安代透射出特有的生命美和感染力。
安代传说 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确实流传着大量有关“安代”的民间传说,为“安代”的起源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下面这一说就很耐人寻味: 很早以前,郭尔罗斯的一对老夫妻,晚年得女,十分疼爱。可是姑娘十八九岁时,忽得怪病。老汉无奈,用勒勒车拉着女儿遍访名医。走到库伦,车轴断裂,无法前行。老汉挥泪顿足,放声恸歌。远近的人们听到歌声也跟随老汉围绕车子一齐顿足悲歌。姑娘慢慢苏醒,下车跟着人们边走边唱,汗透衣衫,大病痊愈。父女二人后来定居库伦,而边唱边跳的安代也在库伦大地流传开来。 安代 安代的萌发
蒙古民族发祥之初,对世界的认知有限,面对大自然,心生恐惧,于是将族群的发展、畜牧的兴旺、个人的安危全部寄托在超自然力量之上,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信仰,成吉思汗时期成为蒙古民族信仰的主教。以祈求神灵保护、消灾祛病为目的的安代原是萨满之一种,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仪轨和完整的文化表达体系。而“博”作为沟通人与神灵的使者,常在失神忘我的状态下翩翩起舞,让人们从压抑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博”的舞蹈,就是安代的雏形。
古老传统的安代有它的“博” 主持唱出来,这些“博”也是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并有着神秘的色彩。 安代的传播
激情安代跳起来 “安代”一词,究竟源于何处,学界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认为“安代”是由“阿答太”演化而来。“阿答太”意为“着魔”或“中邪”。下面是几种古老安代形式:
祭水神安代、祭树安代、求雨安代
明代中叶,萨满法师“博”主持并实施的这种医病方式,逐渐演化成民间舞蹈,在科尔沁草原广泛流传。 在众多的有关“安代”起源的神话传说中,传说的结局几乎都是主人公在库伦定居,“安代”从此流传。而考察库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0年左右,当时漠南四十九个旗的牧民迁居到库伦定居并建旗,不同的文化观念、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在库伦这块大地上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蒙古各部文化在融合的过程中,有些发生变异,逐渐形成了崭新的文化形态。“安代”就是这种融合变异的产物。 安代的创新
新中国成立为安代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安代艺术家紧扣时代脉搏,继承传统安代的艺术精华,使安代逐渐演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并由民间进入剧场,成为具有广场自娱性与剧场表演性双重性质的民间艺术形式。
四十年来,库伦安代声名远播,库伦安代艺术家足迹遍布世界,在世界音乐舞蹈之林中确立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而安代的道具、演奏安代乐曲的乐器、安代舞蹈、音乐作品光盘、安代研究专著、刊物等也层次不穷。建国以后,库伦的安代作为蒙古民族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作为库伦独有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国内各界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关注,同时在国际舞台也展现了安代的风采。
安代的传承
传统安代传承人 布和白乙拉,蒙古族,传统安代的副歌手,是传统安代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吉米彦,男,蒙古族,十八岁开始参加安代演唱,经常被“博”请去担任安代歌手。米图,蒙古族,是著名的安代演唱歌手。曾为王爷和庙中的“格根”演唱。门德巴雅尔,男,蒙古族,是祖传第十三代“博”,是目前知晓传统安代曲目、动作、程序、传说最多的艺人。额尔敦巴拉,男,蒙古族,首次将安代带上了首都舞台,1964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
新安代传承人 那仁满都拉,男,蒙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安代舞代表性传承人,是新安代传承人之一。那沁,男,蒙古族,国家二级编剧,是新安代的主要传承代表人物之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安代舞代表性传承人。山虎,男,蒙古族,典型的安代舞表演能手,是新安代传承人之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安代舞代表性传承人。
安代,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保护与传承安代精神是我们每一个科尔沁人的责任。安代与时俱进,成为中华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人们实现梦想的精神舞步。
注:图片由非遗中心提供 来源:中国通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