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安代网--记录库伦的点点滴滴

搜索
查看: 23411|回复: 0

【视频】库伦旗再上中央电视台!因为......

[复制链接]

3848

主题

48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25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20-4-18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7df2385cda1d77cdcf197c54965ed6f4.gif




“中国影像方志”内蒙古卷 库伦旗篇
库伦旗篇  预告片

位于库伦旗城区繁华地带的兴源寺,兴建于公元1649年,与一墙之隔的象教寺、福缘寺并称为“库伦三大寺”,它们共同承载着库伦旗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

969f29ead97ab0dbed2d1430b96048ec.jpg

清朝时期,清王朝在蒙古地区共设立七个喇嘛旗,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是清代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施政教合一制的喇嘛旗。



5c28fe0475b70d87a2a271c43095595a.jpg

9957228e7e1a5f77db8ea610f39cb739.jpg

1931年,锡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结束了持续285年的政教合一体制,后改名为库伦旗,并沿用至今。



9911d26a69729ccf9a8bc31608e2d221.jpg

安代舞热情欢快

1964年11月26日, “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在首都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举办规模如此宏大的少数民族文艺盛典。来自库伦旗的额尔敦巴拉作为领舞,将安代舞带上首都舞台,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d66358f1f07835d4c7eb39118457d283.jpg

“安代”是蒙古族传统舞蹈。“踏地甩巾”,是安代舞的核心动作,舞者挥起绸巾或手绢,尽情欢舞。安代舞不限人数、不限时间地点,男女老少都可以入场,简单而奔放的动作,往往让气氛瞬间达到高潮。



7060b4bb4d73ddd0ddae796216eaa1cb.jpg

61f4516d4896cadd8ff2bf3e7f0e16d4.jpg

b1b467c6d3ecd6c0743be15b8d79c141.jpg

3cee600655816c99562fecbd22179dc2.jpg

1996年,库伦旗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2006年,蒙古族安代舞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成为草原民族最耀眼的文化标识之一。



9855bfa95412388e560d23c596a3deea.jpg

219523afa9221f385a024cca74c207bc.jpg

长调民歌悠扬高亢

2005年,空灵悠扬的天籁——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9a57316c260937b3dd587f363c17e22e.jpg

d99179d2d969c3c31459ae915e450dcf.jpg

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离开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生产方式逐渐从狩猎转变为畜牧,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随之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替代了传统的狩猎歌曲,占据了蒙古民歌中的主导地位,最终形成了蒙古族音乐的典型风格。



ab2a889d7c865c5d954680cc9806dfdb.jpg

65df9a0d43e0ef1dec5fb2e9506e151f.jpg

千百年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师徒和家庭关系,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唱至今。



eb5e4043ac4d146f258ce5b4aab6e4ea.jpg

长调以草原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人文、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声多词少、气息绵长。



61c4d4f83ae8d8410e0b7fa14209047d.jpg

7dfa00d0c040e98ffaaa5352edbebaf5.jpg

掷布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距今一千多年前,布鲁是蒙古族人狩猎和放牧时使用的工具,当猎物出现,布鲁能比弓箭更快地击中目标,同时也可用于近战防狼,当时的牧民们几乎人手必备。



279378c29c6ce382221b162bbf207b7b.jpg

随着游牧时代远去,布鲁成了牧民们忙里偷闲的娱乐器具,库伦旗因此衍生出一些民间赛事,丰富了草原人民的闲暇时光。



f3ece01d8acfe747d400bf4f07fd26e0.jpg

62803b04a4ad72722897b017bdb6001b.jpg

在传统比赛中,不仅有以投掷距离判定胜负的掷远布鲁,还有掷准布鲁,在离选手15米、20米、30米处,设立3根间隔1米的木桩,投中即可得分,选手在每个距离分别投三次,以分数高低确定胜负。



7da26168dfad55cd6720b2c369f796e1.jpg

086d17b60775d57ccda55896bb192ff7.jpg

4e216e399172d4f86ae78efe68c59213.jpg

1985年,布鲁比赛成为那达慕大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3facd7a0b56f0b62a834cd09105ba91e.jpg

荞面饸饹营养美味

荞麦,是库伦旗的主要粮食作物,因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广阔而在全国久负盛名。



2c77b740b0a43167d7f0ef1e5360164a.jpg

悠久的种植历史,加上适应荞麦生长的气候、土壤条件,库伦荞麦的品质不断提升,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每年都有大量荞麦出口到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fcf19237429bcc01411c4ba570eb0103.jpg

荞麦营养丰富,膳食纤维含量约为大米的十倍,铁、锰、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比一般谷物丰富,由于颗粒细小,更容易煮熟、方便消化。



960feadc524b40837097e013b315c99e.jpg

作为我国主要的杂粮作物之一,荞麦被库伦旗人变换成各种模样端上了饭桌,构成了当地多元的饮食文化。



75a895a8e8614a219904e6faeb4336f7.jpg

饸饹,古称“河漏”,是我国北方一种古老而别具风味的传统汤食面点。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就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的内容。其中的“河漏”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饸饹”。



31003dd6b8fe93ad2902d53785cc7aab.jpg

煮好的荞面饸饹,为了保持韧性,需要反复搅拌,待冷却后,浇上事先做好的臊子,一碗地道的荞面饸饹便可上桌了。



a73c52a7a3563a1c7a0190745728c543.jpg

2009年,“库伦荞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5e3200866266b1c8fda575aea4f65c0.jpg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种丰富多元的荞麦饮食文化,库伦旗的部分学校开设了荞麦文化班,孩子们通过制作各种荞麦美食,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



01f2e98521ae04925ae29a1ada06a1a2.jpg

治沙造林 绿意盎然

南沟北沙、地貌独特的库伦旗属辽河中上游柳河流域,有着“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塔敏查干大沙漠横贯其中。以前,这里荒漠浩瀚,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常有飞沙走石,一度致使库伦旗成为国家级贫困县。



ddd6763d33ecfe8357048a455917f645.jpg

1983年,库伦旗被国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库伦人从此开启了持续多年的大规模水土治理大会战。



346fba4d0efad51ae73de143b482b2f6.jpg

6669d0285be2107adfd7bd2c83f171e4.jpg

82d04b72eacc6327bd88eee2bf222d56.jpg

如今,库伦旗人凭着革故鼎新的精神,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沃土良田,黄沙褪去,绿意重生,森林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10%,提高到34%,库伦旗已成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5449ad4af37ea4704bb42475ca540b1a.jpg

227678dec5d2bc945087d030e946b0cf.jpg

59c8fcbfa788eab965931ac9280a559e.jpg

此外,政府特意将位于库伦旗西北部的一片沙漠保留了下来,打造成集沙漠生态观光、沙漠探险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沙漠旅游度假景区。



86c4ae5db8d922aa5ce2b99dc9916e40.jpg

48b16264bf95565bb008540c167bfbc0.jpg

天高云阔、绿洲萦绕的银色沙海里,一辆辆越野车、摩托车来往驰骋,轰鸣的马达声演奏着“东北第一漠”库伦银沙湾的新时代变奏曲。

e94fe41c967acd7f80ca300da873602e.jpg


c6d61d98d8836226afe60acd9fd9e56f.jpg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来源:央视科教

1c31ee491707ce27eabd1b660815100f.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代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4-12-26 15:45 , Processed in 0.253533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