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安代网--记录库伦的点点滴滴

搜索
查看: 15737|回复: 0

[新闻] 库伦农民自办民俗展留存消失的乡村印记

[复制链接]

3843

主题

48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0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7-3-2 15:3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2月27日,农历二月二。阳气上升,春光正浓。
当日,库伦旗先进苏木小奈林稿嘎查,一场村民自办的“第四届祭拜龙抬头暨民俗文化展览会”吸引了本村和附近村屯,以及远道而来的人们。
村民们拉起悠扬的马头琴,舞动红绸,跳起热情的安代舞。祭拜仪式相当隆重,民俗文化展览会更是人气爆棚。


6748e42a6b6d029f83671b196e0c0def.jpg


▲民俗展览会现场



民俗文化展览会现场,风车、滚子、犁杖、耙犁、石磨……许多现在人已经难以叫上名字的老辈农耕用具摆了满地。临时搭建的展台上,既有明清风格的古木家具官帽盒、百宝箱、摆件,又有农业化时期的饸饹床子、捞饭耙子、炕桌、电石灯、煤油灯、酒盅、纸糊筐……
堪称浩瀚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现场足有上千件之多。现场参观者用手机一一把每一件物品都拍了下来。“让孩子们随时翻看无数村庄里正在远去的日常。”从库伦镇上赶来的一位青年说。曾经被视为神器圣物的农耕器具,正在被岁月抛弃,尽管还沾着泥土和肥料的气息,汗水或鲜血的咸味。
f8e8a4be7d57ae200b7d8b8a07ca4822.jpg


▲老物件再现昔日生动的生活场景



有朋自远方来,此次活动的“主角”,村民莫日根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
44岁的莫日根自幼就喜欢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一些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感兴趣。去年7月,他去集宁参观了一家民俗博物馆,一件件生活中渐失的农耕物件,触痛了儿时的记忆,回来后他就萌发了创建民俗收藏馆的想法。
1669d1bc8c4b12ed979a619fa5ca2f00.jpg


▲通辽市作家、文化学者民俗专家王玉涛(左)为莫日根现场泼墨



“你们看这些木掀、木犁、毡疙瘩、打绳机,再过几年就很难找了。”为了收集老物件,莫日根每天起早贪黑,库伦旗的村村屯屯基本走遍了,甚至连科左后旗、奈曼旗的不少村子也都遍访一遭。
他一有机会就四处收集旧的坛坛罐罐、旧农具、旧家具等。慢慢地,周围乡邻、亲戚朋友都知道他喜欢这些,人家不用的二齿勾子、泥抹子、磨盘、犁铧,还有泥火盆等都送给他。当时,别人不理解,这些“破烂”有什么用?但莫日根总是对这些情有独钟,爱不释手。
有时候,他去乡邻或亲戚家串门,就先跑到人家后院、羊圈、猪圈里翻翻、看看。那些被扔在角落里的坛坛罐罐、碾子、滚子、柜子等,他就一一清理出来。拉回到家里,还要进行修复。如今,他已掌握了一些木工活,还有泥巴烤烧等修复技术。
“按种类分,一共200组。有的是亲戚朋友送的,其实多数都是花钱买的。”莫日根介绍说。
b72e594aebf3b9651f0f37389d5b1553.jpg


▲“穿上这一身‘车老板’的行头是不是很有范儿?”



一架体形硕大的风车500元,一个带柜子的火盆200元,一个民国时期带铜制门鼻的衣柜500元,一个旧木箱子300元……去年秋天,他在哈尔高嘎查一户农家,惊喜地看到人家墙上挂放着的一张昭和六年时期,日本人绘制的“最新满蒙大地图”。他越看越觉得难得,就想收藏。尽管这家人不情愿。于是他就找熟人做工作,最后花300元如愿以偿得到了这件“宝贝”。还有一个300多年前的巨大马车轮子,一圈圈铁钉锈迹斑斑,但木制车轮仍然结实浑圆,没有变形,不由得让人感慨当时匠人精湛的手艺。本来整架马车都有,但村民没有当回事,当柴烧了,只剩下了一个残缺的轮子,由于不好拆卸,才得以幸存。
耕种的农具收集全了,还缺一架牛车,他还“三顾茅庐”请来年过古稀的老木匠,历时20多天,花费了5000多元制作了一辆地地道道的牛车。
“收藏这些‘宝贝’,一共投入了多少钱?”
莫日根迟疑了一下,见身后的妻子出去了,才伸出一个巴掌,悄声地说:“五万多了。”
f016451a6bdedc2167285d89fc7cff3e.jpg


▲上排为升,下排为斗



为了收集这些,莫日根可没有少吃苦。他每天起早贪黑,周边的村子去过不止一遍。夏天,挨雨淋;冬天,顶风雪。去年年底一个雪天,他在100公里外六家子镇收集了不少斗和升,还有一些生了锈的老式农具。连夜往回拉,由于天黑路滑,他驾驶的越野车深陷在雪地里,不停地打滑。无奈,他向朋友求助。朋友赶到后,看着雪地里满身是泥水的莫日根哭笑不得。
“为这,两口子没少生气。后来,为了少受损失,我媳妇也帮着归拢……好在有先进苏木党委政府、库伦街道办给予我大力支持,旗文联也帮我出谋划策,让我感到自己干的是一件有利于乡村发展,有益于子孙后代的大事。”
莫日根叹了口气说:“可能以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后辈,再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些农具了,所以我打算建一个民俗博物馆,将这些逐渐消失的农村老物件集中起来进行展览。留住这些渐渐消失的乡村印记,也是为了让人们对过去有个念想。”
edae235b0cef97feb16b9399ae3f06d2.jpg


▲莫日根说,母亲弹奏着这把中华娱乐琴,唱着民歌,伴着他的童年



“我想起小时候,煤油灯下,妈妈一边做着针线活儿,一边用脚摇着炕车子(摇篮)的情景了。”摇动炕车子,库伦旗文联的朝克吉勒图眼里晶莹。
“小到点葫芦,大到大户人家才有的土牛车……每一件藏品,都反映着一段历史,反映出时代的进步。既可犁地又可开沟的土犁,已被今天的旋耕机代替;用来打麦子、豆子,曾经家家离不开的石磙,被脱粒机代替……”几个当地的年轻人看着眼前的器物,似乎熟悉,又显隔膜;似乎亲近,又很遥远。一位上了年岁的老人说。“别看这些孩子都是农村长大的,但是要准确地说出每件物品叫啥名,那可真难为了他们。但是,总得让孩子们了解先辈们的生活。”
23e1472d8ccf0f9982afc9f377bebfb0.jpg


▲“这个农具叫点葫芦,种地点种用的。”



离开小奈林高时,早春的田野是那么清新,大地开始翻浆,沁出新土的气息,大片的庄稼秧苗即将在两个月后拱土而出。然而大地上一切播种发芽、丰收加工,都已与滚子、葫芦头、犁杖、碾子没有任何关系,它们不再是工具,而是作为一件件历史的印证而存在。镰刀、锄头已经生锈,像老人黯淡的目光,与泥土、稻谷再也无缘了,像如今的小村庄一样,再也听不到辘轳 “吱嘎吱嘎” 悦耳的转动。
记得住乡愁。有时,只需把搁置已久的油灯擦一擦,点亮。
2017年,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人们与小奈林高挥手告别,莫日根说,希望经常来看看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来时的路啊……


来源:通辽日报

2b2c050c6aec3ba6eae098f361ddb52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代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4-11-13 11:26 , Processed in 0.15296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