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安代网--记录库伦的点点滴滴

搜索
查看: 20465|回复: 0

【乡风文明——歌颂家乡美】汉文一等奖《溪水清 井水甜》|| 作者:姚鸿飞

[复制链接]

3843

主题

482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08

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突出贡献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QQ
发表于 2019-6-10 00: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溪水清  井水甜》
  文|姚鸿飞


    紫环放下书包,赶紧抓起扁担去挑水,弟弟跟在后面。现在是农忙时节,大人们在地里干活,起早贪黑地干。挑水的活儿就落在家里十多岁的孩子身上,弟弟比紫环小三岁,尽管长得比自己还高,但紫环知道,不能让弟弟被扁担压坏了,他还太小。
离自己家不远的土坡下,有两条小河。一条打西北方向流过来,源头是终年不结冰的暖泉,水流不急不缓,清澈的很。老人们说,自古到今,村里人一直都是从这条河里取水吃。另一条是从西南沟流出来的,水流稍快一些,然而水的颜色始终是土黄土黄的,浑浊不清。这两条河在东南方向汇聚,合二为一,欢跳着奔向远方,奔向哪里了呢?紫环不知道。
“妈不让我们装太多的水,老姐”弟弟说。
紫环在家排行老六,是女孩里最小的一个。在乡下,最小的女儿都被统称为某某家的老丫头。好像家家父母对老丫头都有一份格外的爱,紫环仗着自己是老丫头,自小没少撒娇耍赖。
“嗯,我知道”。紫环一边用葫芦瓢舀着溪水,一边答话。看看装了大约有半桶的水,紫环把扁担勾链在扁担一头绕一圈,另一头反方向也绕一圈,然后把扁担放在肩上,勾起两个装了一半水的桶,趔趔趄趄地,朝家的方向走。上坡时,脚步越发的吃力,小脸涨得发烫,大口喘着粗气。
“老姐,我挑吧”弟弟说。“不用。”急促的话加上手势,指了指坡子上头稍平坦的地方。弟弟会意,赶紧三步两步走到那里。
紫环放下水桶,直起腰身,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浑身一下子无比的轻松。弟弟接过扁担,挑起了水桶,那样子似乎比姐姐有一些力气。
后来几年,弟弟果然比自己力气大了,再挑水时,一直是弟弟多挑几趟,而且能挑满桶的水了。
村里有人要打井了。
消息一传出来,全村人都很期待。原来是紫环的舅舅陶智张罗着要打一口井。
舅舅在村子里是个人物。刀子嘴,热心肠,爱帮人拿主意,管闲事儿。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舅舅来做“总指挥”,谁家遇到为难事,总请舅舅去帮忙,甚至夫妻打架,老少分家也请舅舅去调停。
舅舅干活非常卖力,家中里里外外收拾地井然有序。单干以后,舅舅如鱼得水,眼见着日子一年一个样儿。
舅舅很快买回水泥管,粗粗的,像没有底的大缸一样粗。还有石头,沙子什么的,紫环记不太清了。
然而记得很清楚的是,打井开工那天,天儿很好,舅舅家来帮忙的人好多好多。男人排班轮流挖土,女人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孩子们嘻嘻哈哈在后面杏树底下跑着玩儿。大人早有交代,不许小孩子们靠近打井的现场。
井越挖越深,大家神经绷得越来越紧。这可是村里第一次打井,人人都惴惴着。母亲更是担心,天天叼咕,打井是大事,千万不能大意啊。
“见水了!”一声兴奋的呼喊,大家都跟着兴奋起来,随即却更加地紧张。“快下水管,快下水管”舅舅急急地指挥着。七手八脚地一阵忙碌,几个粗粗的水泥管安全下到井里,人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当清凉的井水从井下被吊出来时,人们都争着去尝,喝了这么多年小河水,都想知道这井水是啥味儿。
舅舅请人用粗木框镶了井沿,还制作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木头井盖儿,又在井口上方安上了一个同样是木制的辘轳,上面缠绕着一条很粗的绳子,绳子末端吊着一个黑色的橡胶水斗。
这口井终于宣告完工大吉,这一年是公元1984年,对于这个小村子来说,这是历史性的大事件。
几乎全村人都来这口井打水吃,就像之前,全村人都到小河里挑水一样。井水清亮清亮的,透凉透凉的,丝丝的甜,那可真叫沁人心脾。盛夏暑天,喝上一口新打上来的井水,舒服得要命。
最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再也不用担心遇到下雨天了。
之前,下雨天是挑不了水的。河水遇雨浑浊,堤岸泥水还会陷人的脚。所以那时,看天要来雨,不管多忙都要赶紧往家里水缸灌满水。如今,舅舅家的井上了井盖,多大的雨也不怕。
紫环刚开始不敢靠近井口,更不敢摇那辘轳,弟弟敢。每次都是弟弟打水,看那辘轳上的绳索一圈一圈飞快地转下去,再一圈一圈地转上来,满满一吊斗的水就被打上来了,紫环羡慕得很。
有一天,弟弟说,老姐,你摇辘轳,我帮你扶着点儿。紫环既紧张又兴奋,一下一下地摇着,终于吊斗满满地上来了!
舅舅家有个大大的菜园,因为常常有井水浇灌,菜长得出奇地好。春韭比任何人家都下来的早,白菜叶比别人家的要大,豆角比别人家的要先破土出芽爬蔓开花。紫环每次去舅家,都要看上好一会儿。
农闲时,大人们有时挑水遇到了,就站在井旁唠嗑。舅舅和舅母拿了烟给人抽,烟味浓浓的,人们的乡音浓浓的,土话,玩笑话,诨话,什么都有,然后大家乐呵呵地担一担水回家。
舅舅家的四眼狗,聪明的很,听到大门外有动静,汪汪汪地叫。可是抬眼发现是本村常来挑水的,立刻闭了嘴,下巴伏在狗腿上继续眯了眼养它的神。
后来,夏天连续下暴雨,大水冲断了道路,住在沟坡下的所有人家都搬迁到平坦的北梁冈,同时也远离了那条清清的小河。
人们新家的院子里大都打了井,都安上一个木制的辘轳。同时,纷纷开辟自家的菜园,种上各样的菜,菜蔬喝足了井水,也卯着劲儿地生长。
紫环看着弟弟摇着自家院子里的辘轳,开心地笑。
辘轳转啊转,转动着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1987年深秋,小山村迎来了祖祖辈辈渴盼已久的大事-----要安装电灯了!那个秋天,村民们抓紧挖深深的坑,埋高高的水泥电线杆,抢着帮施工员扯长长的电线,挂上圆嘟嘟亮晶晶的灯泡。每个人的脸上都漾着笑,是紫环从来都没有见过的笑!当电灯终于亮起的那一刻,整个小村沸腾了!灯光如昼,照彻每一个村民的心!
人们更加起劲儿地劳作,更加快乐地摇着辘轳唱着那首不老的歌。
时光流转,挡不住小山村发展的脚步。人们不知从哪儿学来的门道,陆续在井里安装了一个电泵,电闸一合,井水自己顺着白色硬塑长管子哗啦啦地跑进屋里的水缸。从此,人们不再费一丁点儿的力气,就能享用到那来自深深地下的甘甜。
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村子里更加日新月异。不久,机器耕作逐渐取代了大部分手工劳动。几乎家家户户都换成了大瓦房,用红砖砌上大院套,院子里鸡鸣犬吠,果蔬飘香。
近年来,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交通要道全部硬化,即使是碰上大雨天,车轱辘也不会在泥里打转。老人孩子坐在炕上,手拿摇控器轻轻一按,搜索着自己中意的节目,那是有线电视接收器带来的便利。
紫环故意放慢车速,任车子自由行驶在乡间水泥路上,路边放牧的是养牛大户李民,牛儿个个膘肥体壮,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青草。紫环知道,是政府扶持项目,富了李民的家。
紫环听舅舅和妈聊天,说玻璃花眼老光棍家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前两天他刚刚住院回来,自己一分钱都不用花。
天空瓦蓝瓦蓝的,白杨顶着绿绿的叶子直往天上窜,庄稼油油的,一大片一大片。路边各种草葱葱郁郁,鸽子花依然盛放,一束束,漂亮地摇曳在微风里。时而听见野鸡的叫声,时而见到喜鹊的身影。
紫环想去那条小河看看,听说河水还是那么清清的,承载着村里人的经年过往,一路流淌,奔向属于她的远方……


作者简介

50ca92352b6c0b9029c4e22c69291432.jpg

姚鸿飞,1973年生,1992年毕业于哲盟师范学校。现为库伦旗第三中学语文教师。“萨格丹”文学社会员。


获奖评语
优点:本文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通过描写紫环及其弟弟的成长变化写出了家乡四十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少年紫环姐弟俩从溪边挑水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浓浓的亲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四十年前生活的艰辛。从溪水转变到井水,转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更是生活习惯和生活理念。
文中 “辘轳转啊转,转动着人们的快乐和希望。”这句话承上启下得紧凑自然,是全文点睛之笔。结尾通过描写清清的溪水一路流淌,奔向属于她的远方,既是紫环的远方,也是全体村民的远方,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缺点:后半部分缺乏细节描写,只是泛泛而谈,与前半部分风格稍有差异。假如把后半部分弟弟描写成扶贫干部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并截取出一个片段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通过弟弟的成长历程体现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相信文章会更精彩。

评 委 团

汉语:
胡志坚:库伦旗文联主席,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通辽市音乐文学学会理事。
鲁雅君:库伦旗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作协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仇翠玲:库伦旗教研室高级教师,初中语文教研员。

蒙语:
朝格吉勒吐:库伦旗文联副主席,通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作协会员,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理事、作协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陈萨日娜:通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通辽市文学翻译家学会主席
红艳:旗文联办公室主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代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4-11-10 23:10 , Processed in 0.135244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