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传递民族情
早上八点开门营业,准备布匹、针线、配饰,剪裁、缝纫,为了做出让顾客满意、自己称心的蒙古服,有时候40岁的白晓花在缝纫机旁一坐就是一天,一根针、一丝线、一匹布、一双巧手,千丝万缕间,承载着她对蒙古服饰的情感和对蒙古族文化的热爱……
走进库伦镇金宝商城白晓花家的店铺,一件件色彩艳丽、风格多样的蒙古袍映入眼帘,完美的裁剪、细致的衲缝、精美的绣花,让人爱不释手,彰显出这个80后老练的缝制水平,说起她缝制蒙古服的故事,白晓花滔滔不绝。
白晓花是库伦镇哈尔稿嘎查村民,姥姥和妈妈缝制蒙古袍的技艺精湛,受他们影响,白晓花从小就喜欢民族服饰,经常拿着姥姥缝制蒙古袍剩余的布料,学着姥姥缝纫的样子玩耍,那时候,忠爱蒙古服饰的情结也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 结婚以后,白晓花和丈夫离开家乡来到呼和浩特务工,怀揣着对蒙古服的热爱,白晓花开始在一家民族服饰店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一干就是3年。2010年,白晓花回到家乡,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纯手工缝制十福民族服装店。白晓花说:“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蒙古服饰,我希望跟我一样喜欢蒙古服的人都能穿上我做的衣服。”
白晓花的服装店以缝制和销售民族手工艺品为主。在她的小店里,挂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蒙古袍、蒙古礼帽、蒙古袍腰带等纯手工民族服饰。一开始大部分顾客是当地的学生,学校举办活动,学生们前来定制演出服,慢慢地上班族、农牧民也到店里定制。“我在她这儿定制过好几次了,他们家做工精细,款式、种类也多,我特别喜欢他们家的衣服。”顾客龙照频频点头表示肯定。
经过几年的实践,白晓花的技艺愈加纯熟,再加上对民族文化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每年都有不少外地顾客慕名而来。“现在定制贴近日常生活的蒙古族服饰更多一些,阜新、通辽、甘旗卡等地经常有顾客来,都是互相介绍的。现在我一年收入也挺好的,能卖将近20万。”白晓花一边裁剪一边跟记者说。 随着销量的增加,白晓花先后雇佣了几名在镇里陪读的妇女,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家庭收入。“我挺喜欢做这个的,主要是我喜欢蒙古族服饰,而且时间也挺自由的,我陪读方便,能接送孩子,还能干点活儿,挣一些零花钱,真的太好了。”员工周英开心地说。
不仅如此,白晓花还不定期给员工们进行培训,无偿将自己的缝制经验传授给他们。现在部分员工已经自立门户,开起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店。 “以后想再扩大一下店面,往网络直播卖货方面发展,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把蒙古族的服饰文化传承下去,让民族手工艺品走向世界。”白晓花满怀信心、语气坚定……
库伦旗融媒体中心出品 图文:李明月 王梨梨 来源于“印象库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