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安代网--记录库伦的点点滴滴

搜索
查看: 12752|回复: 0

库伦旗名人-毅然归国的军医白额尔敦 祖国需要我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回帖

7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

积分
78
发表于 2014-5-28 21: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内蒙古通辽
3162371363444730227.jpg 幼年聪明勤奋

  主动放弃国外定居的机会,毅然离开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心甘情愿回国做一名人民军医,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院长白额尔敦的选择。

  1963年,白额尔敦出生在通辽市库伦旗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家中有9个孩子,他排行老八。虽然家里经济很困难,但是父亲却非常重视教育,总是对孩子们讲:一个人没有知识,就像有眼睛看不见东西一样,有了知识,人才能变得聪明起来。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白额尔敦学习更加努力了。

  凭着他的聪明、勤奋和坚持不懈的精神,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生物系。进入内蒙古大学后,白额尔敦才开始接受汉语授课。毕业后,白额尔敦被分配到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1990~1993年,他在内蒙古大学读研究生。在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的4年中,他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

  1993年,白额尔敦被特招入伍,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免疫中心。

  3年奔波只为一个课题

  来到免疫中心两个多月后,白额尔敦基本掌握了这个新环境中的每项工作。不甘寂寞的他开始思索:怎样才能把免疫中心现实的实验条件与他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然后从这个结合点上选题,从而解决免疫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查找,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让他难以平静的线索,随后,他又赶到北京辗转几个图书馆,找到了全部相关文章。兴奋地一口气读完这些文章后,白额尔敦的脸黯淡了下来:国外的这一实验方法,用他所在实验室的设备根本就没法儿做!

  回到呼和浩特后的一个晚上,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突然想到:能否把ABC-ELISA方法中生物素和亲和素系统用来代替国外的连接分子呢?但是,如果用这种方式代替,那DNA用生物素又怎样标记呢?第二天,他忍住因失眠引起的头痛和恶心,跑到图书馆找资料。当资料中表明,可以用生物素核苷的末端标记方法来标记DNA时,他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了。

  1994年10月,白额尔敦正式开始组织课题小组着手实施研究。科研进行了没多久,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一向自信的白额尔敦这时也有些怀疑自己当初的判断了,难道研究方向错了吗?他对研究思路进行了一番分析,断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正确,应该坚持下去。可是,尽管他投入了全部精力,换来的却是500多次失败。带着问题,他去了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由于过度的紧张和劳累,他在上海病倒了,几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大圈。从上海回到单位后,他又进行了500多次实验,可是结果依然是失败。这时的白额尔敦几乎绝望了。

  1997年,白额尔敦又赶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利用那里的先进设备进行实验。不巧的是,实验进行了两个多月后,仪器出毛病了,短时间内还修不好,而他根本就不能等:如果不继续做下去,实验材料很快就会失效。面对这次困难,几经挫折的白额尔敦冷静了许多,他马上联系好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把实验材料装进现买的水壶里,又一次启程了。在上海的几个月里,他调整了研究思路,终于解决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科研难题――《人血清γ-干扰素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回国抗击非典

  2001年8月,已经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的白额尔敦,被派遣到加拿大温哥华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哥兰特·默克教授实验室,进行《构建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卡介苗研究》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他的导师哥兰特·默克是蛋白质氨基酸链电子传导研究领域的开拓者。白额尔敦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天在实验室内工作十二三个小时。7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默克教授开始以为他只是在做做样子,时间久了,教授认可了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小伙子,赞许地说:“你是一个人的团队,一个真正做实验的人。”白额尔敦立刻说:“不,不是我一个人,我的团队是中国!”

  2003年初,正当白额尔敦客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刻,我国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疫情,白额尔敦立即提出回国,要求加入祖国抗击非典的战斗。这个决定让默克教授感到非常意外,认为他在这个时候回国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如果再坚持2~3年,他的学术成果会更加丰硕。默克教授多次执意挽留他,许诺如果他能够留下来,将帮助他办理延期签证,并且每月付给他4000加元(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优厚的待遇没能改变白额尔敦的初衷,他对默克教授说:“您的心意我领了,可是我的事业在中国,现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抗击非典的战斗,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白额尔敦把对祖国的热爱融入了事业之中,他把医院当作平台,在祖国的军事医疗卫生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白额尔敦告诉记者:“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生长在科尔沁草原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上大学前连汉语都不会说,现在我不仅精通汉语,还掌握了英语,是祖国和军队培养了我,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厚爱。”

  白额尔敦,1963年9月12日出生在通辽市库伦旗,中共党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院长,文职师级,上校军衔。1993年7月硕士毕业后,白额尔敦被特招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免疫中心工作,期间获得全军及北京军区资助项目4项、内蒙古自治区资助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基金资助项目1项。他的科研成果《人血清γ-干扰素免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于2000年获得全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3医院建院60年来获得的第一个省部级科研一等奖。他研究建立的“γ-IFN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检测药盒”,于2001年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白额尔敦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卫生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一等奖。2006年,他又分别获得全军“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全军“十一五”面上项目1项、北京军区“十一五”计划项目1项。(特约记者 史 凌 段美义 本报记者 段丽萍)
来源:北方新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代网 ( 蒙ICP备13001995号-1蒙公网安备 15052402000112号  

GMT+8, 2024-9-21 09:26 , Processed in 0.18421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 Style Desig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