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库伦
降温+大风+寒潮?
这是要冻死的节奏吗?
不过想想,
现在的冬天好像比小时候暖多了!
在那个没有暖气又没有空调的年代,
我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生炉子
小时候住平房的伙伴应该都看过父母烧炉子、引火
那时候平房不怎么用煤气,都是用炉子烧水、做饭
有时谁家有不要的家具,正好劈点木头绊子,着得快。
好一点的时候还有用蜂窝煤、煤球……
晚上一到点,父母就得赶紧往家跑
生炉子、拿炉钩子掏两下,填煤、封火、倒煤渣……
一到冬天便天天如此,可那时候屋里是真暖和啊!
小时候教室也大多在平房,当然少不了烧炉子
有的学校每年开学还让交绊子,你们是吗?
糊窗户
小时候没有塑钢窗、没有保温阳台
老东北还有八大怪,其中便有“窗户纸糊在外”
那时候楼少、风大,动不动就刮起了“大烟炮”
窗户纸能抗不少风,可为啥不贴屋里呢?
还不是屋里太暖和了,窗户纸容易湿
不过小编小时候还喜欢跟大人一起拿报纸糊窗缝
在家活浆糊,一忙活就是一小天,还觉得好玩
热炕头
小编小时候可没有沙发、凳子那一说
上别人家串门,都是先上炕,坐炕上再说事儿
一家人吃顿饭,也是在炕上吃,脚也跟着暖和
平时炕就相当于一个大桌子,包饺子、包豆包就在炕上弄
火炕热乎,有时候蒸点包子,也在炕上发面
打个麻将、玩个扑克啥的,也少不了热炕头
不过这土炕一热起来,就凉不下来
晚上张跟头打把势的,热得睡不着!
澡堂子
小时候家里没法洗澡,都去澡堂子
男浴池和女浴池就一道帘子隔着
记得澡票是两块钱一张
去澡堂子泡一泡,浑身都热乎
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师傅就赶紧往里加煤
自家弹的棉被
自己家弹的棉被,特别实称
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
还记得这种拼布被子吗?
有一种说法是给小孩做的被,得用百家布……
是这样吗?
热水袋
灌好热水袋放被窝里,别提多暖和了
你们用过这个吗?叫啥?暖水鳖?
国货友谊雪花膏
友谊雪花膏、万紫千红,各种擦手油,贼香
小编有时候觉得那是妈妈的味道
对了,小伙伴们
你们记得左下角那个玫红色的罐罐叫什么嘛?
痰盂
这绝对是解决你晚上跑出去上厕所的救星
有了它,再也不用挨冻了,有!木!有!
暖壶
来,跟小编大声读——脑壶
水烧开了,灌到暖壶里,这样就一直都有热水喝了
小时候想喝点儿凉白开,得用两个暖壶盖来回辄,才能凉的快点
穿得脑呼
(算是北大荒人的标配吗?)
军大敞
军大衣不挑人,谁穿都有一股靠勤劳双手创造财富的即视感
但军大衣暖和啊,跟自家弹的棉被一个道理,沉但不投风
另外就是抗脏,穿上个一冬天都不用洗
棉袄棉裤
哈尔滨孩子都穿过吧,姥姥牌&奶奶牌
基本上平时光穿这个出去就不冷
其实不光小孩,大人也好穿棉袄,
没别的,就是暖和
毛衣毛裤
妈妈织的毛衣毛裤,一定是最温暖的
钩花、图案、正反针……老妈样样精通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跟别的孩子比谁的毛衣更好看
每次别人家阿姨拿着我的毛衣回去照着织,我都会不高兴
皮夹克
如果说棉袄棉裤不时尚
那90年代风靡一时的皮夹克
一定是哈尔滨最亮丽的风景线
皮夹克配长靴,现在看依旧很时尚的好么!
雷锋帽
把帽子向下一拉,耳朵、脖子脑门都护住了
风进不来,热气出不去,脑袋暖和了浑身都暖和
狗皮帽子
狗皮帽子不透风,现在可能很少见了吧……
手闷子
带上这个,看你还吵不吵吵“冻手”!
棉乌拉
爷爷冬天的棉鞋,看着后跟,应该是趿拉鞋
毡嘎达
听说过去毡嘎达是东北冬季外出的必备品,赶大车的穿得最多
虽然现在很少能看到了……
但偶尔看到有出报摊的或者需要长时间待在户外做买卖的穿着它。
这个不知道穿上啥感受?穿过的小伙伴,不妨说一说?
跟UGG比,谁更暖和?
吃得脑呼
烤地瓜
这么烤出的地瓜,你吃过吗?
酸菜、血肠、
酸菜可是咱们冬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可以炒着吃、炖着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搭配白肉、血肠、排骨……能吃好几碗饭
就着两瓣大蒜,都能把你吃得直冒汗
这一锅杀猪菜,吃完你还会打寒颤吗?
冻豆腐炖白菜,虽然长得不怎么样,不仅香营养价值更丰富哦~
炖鱼
先看看这打鱼的场面,霸气侧漏!
炖鱼一定要加粉条,同意的请举手
穿上臃肿的棉衣
裹上厚厚的棉帽
带上长长的围脖
穿上妈妈纳的鞋
你会发现,冬天其实挺暖的
……
内容来源:热点通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