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特约记者李海江 在这里,一场文化艺术大聚会,将来自全区各地的乌兰牧骑与文化工作者跟库伦旗紧紧相连。 在这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表演,让八方农牧民群众拍手叫好、惊叹不已。 …… 在草原最美的季节里,库伦旗踏足起舞、引吭高歌,用行动续写出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最美诗篇。 8月20——26日,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美丽的库伦旗隆重举办。来自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直属乌兰牧骑和各盟市的乌兰牧骑共19支代表队、近千名乌兰牧骑队员参加文艺会演与惠民演出,演出达50场次,让当地10万群众现场观看到异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共享文化盛宴。 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突出“绿色库伦、火红安代”和“发扬乌兰牧骑特色、回归乌兰牧骑本色”的主题,旨在弘扬安代文化,突出乌兰牧骑服务基层农牧民的特色,通过艺术节这一平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促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区建设。 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历时7天,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本着创新、安全、惠民、节俭原则,组织了开幕式、惠民演出、文艺会演、一专多能比赛、全区乌兰牧骑工作座谈会和闭幕式6项主要活动。 本届艺术节实现了“走出剧场、面向群众、突出惠民”的方式创新,首次将演出场地由剧院改为广场,让更多群众现场观看文艺演出,最大限度做到文化惠民,体现了乌兰牧骑特色和本色。同时,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还实现了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全部由当地民间文艺队和乌兰牧骑队员表演,节目充分突出安代文化、荞麦文化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打破外请明星大腕儿的传统做法;将各地乌兰牧骑演员集中在同一个地点吃住,改变以往参演乌兰牧骑分散居住各宾馆的安排方式,促进了各地乌兰牧骑相互交流。 此外,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还是内蒙古东部赤峰、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4盟市旗县首次承办,为促进内蒙古东西部文化交流、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和巩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围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促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和文化强区建设,本届乌兰牧骑艺术节还组织了乌兰牧骑文艺会演比赛和全区乌兰牧骑队员“一专多能”比赛,召开了全区乌兰牧骑工作座谈会。 链接 集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医药文化之乡、中国荞麦文化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8块国字号金招牌于一身的库伦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清代,是漠南蒙古地区唯一“政教合一”体制的喇嘛旗,自顺治三年(1646年)建旗至1931年政教分治,历时近300年的政教合一体制,使藏传佛教、中原文明、北方游牧文明在这里交相融合,形成了库伦神奇又神秘的多彩民族文化。近年来,库伦旗在抓好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城乡文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和提高全旗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工作来抓,依托当地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充分运用先进文化在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孕育时代风尚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为根基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设文化名旗,为祖国北疆文化繁荣的风景线增添亮色。 库伦旗始终坚持把文化事业重心倾向基层,努力把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群众。自1963年成立乌兰牧骑起,库伦旗乌兰牧骑就肩负起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使命,充分发挥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长期开展送文艺下乡惠民演出,传播优秀文化的火种。并积极挖掘研究历史文化,创作具有草原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歌舞以及舞剧、民歌长调、呼麦、马头琴、好来宝等新作品,打造乌兰牧骑文化品牌。库伦旗乌兰牧骑坚持年送文化下乡巡回演出100场以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民族团结、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围绕提升库伦文化影响力,库伦旗乌兰牧骑积极参与区内外文化交流展演,在20世纪60年代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巡回演出时,曾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排演的大型歌舞剧《安代传奇》作为新剧种于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科尔沁蒙古剧”。近几年,库伦旗乌兰牧骑不仅编创演出了《天地安代》、《吉祥库伦》、《岩舞印迹》等数以百计的文艺精品力作,还走出了优秀作曲家图力古尔、歌唱家牧兰等知名艺术家,走进全区一类乌兰牧骑行列。并多次通过央视及各省市荧屏,把神奇的库伦文化展示给全国人民,使安代文化和乌兰牧骑艺术品牌走向全国。 在稳步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同时,库伦旗积极引导广大民间文化艺人发挥作用,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并积极开展活动,助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目前,全旗已有四胡协会、原生态安代队、草根文化艺术团等100多支民间文艺队,带动群众文艺骨干2000余人。这些民间文艺团队、文艺骨干每天活跃在全旗186个嘎查村和9个社区中,使奋发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深扎根大草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