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4-27 02:21:25

先进苏木郭春军:身残志坚 养牛养出“牛”日子

                                                                                                   

近日,记者来到库伦旗先进苏木孤家子村,不远处传来“哞哞哞……”的叫声,走近一看,几头体格健壮的牛儿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咀嚼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它们的主人——郭春军看到记者走近,笑呵呵地打起招呼来。今年61岁的郭春军,是一位残疾人,也是该村的贫困户,但他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发展养牛产业,努力脱贫致富。简单地寒暄过后,郭春军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1991年在厂子里打工的郭春军,不小心伤到了手,右手的手指头被切掉,手有残疾的他没有单位肯聘用。“那时候的日子过得真的很苦,只好回家种地,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只够自己生活,也没钱娶媳妇,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这几年国家扶贫政策好,靠着发展养殖业,按我现在的规模,最少一年能挣2万多元,比只种地挣得多了。”

一切的改变,是从确定精准扶贫对象开始...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吹拂下,郭春军写了申请书,经民主评议公示,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领导和驻村干部找到我,说国家给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牛,让我们搞养殖,并鼓励我让我好好养牛。虽然我手有残疾,但我有一张嘴,一双腿,有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决不退缩。”在谈到养牛事业时,郭春军这样说。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帮扶干部们为他出谋划策,开展结对帮扶,详细了解郭春军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同时根据国家政策给郭春军一家2头项目牛,并请来畜牧养殖专家结合他的实际情况给予了相应的建议和指导。刚开始的郭春军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心里没底,也不清楚养牛到底能不能赚钱,因为前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种植青贮,万一牛生病了还要花钱治疗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知道能不能成功,郭春军的心里忐忑不安。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耐心开导他,鼓励他放心大胆的去试一试。在各级帮扶干部的贴心帮助下,郭春军不仅通过技术培训、指导慢慢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养殖技术,还享受到了各种补贴,解决了养殖过程技术中的资金问题,为养牛这条门路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资金做保障,郭春军不再束手束脚,开始放心大胆的去干了。

养牛的过程是辛苦的,郭春军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门给牛割草料,密切查看牛的进食状态以及精神状况。起初在养殖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不懂如何驱虫,如何做好疾病防治,导致一些牛开始生病。帮扶干部主动联系到了他,询问郭春军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并和他一起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在一段时间的细心照料下几头牛的长势越来越好,眼看着快到出栏的时候了,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还主动帮助联系买家,帮他顺利解决了牛的销路问题。渐渐地,随着养牛技术越来越高,郭春军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在政府的帮助下,搭棚、存储粮草、学习技术...养牛让郭春军的生活有了盼头,牛棚里的“哞哞”声成了郭春军耳中最美妙的声音。“你看,我们家的牛膘肥体壮,大的一头可以卖1万多元。”郭春军颇为自豪地说,今年他已经卖了2头牛,一年就收入了2万多元。

闲暇时间,郭春军还参加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并阅读村里发放的技能手册,学习养牛的技术,挑选牛品种、青贮饲料技术、疾病预防等,都难不倒他。“现在也会给牛看病了,而且开始注重养殖环境,绿色发展。”郭春军笑着和记者说道。日子越来越好了,郭春军的干劲儿也更足了。谈起未来打算,郭春军满怀憧憬:“接下来,我要把房子的装修再完缮一下,扩大养牛规模,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更幸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进苏木郭春军:身残志坚 养牛养出“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