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4-5-12 10:10:52

荞麦简史

荞麦生育期短,耐瘠薄,食之美味可口,种之则易为工力,收之则不妨农时,故一直是人们喜吃爱种的一种作物,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诗句,荍即荞麦,说明距今2500年前,我国就已种植荞麦了。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大小麦第十》附有“瞿麦”,说“以伏为时,一名地麵,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田三四升,亩收十石。浑蒸,曝干,舂去皮,米全不碎。炊作飧,甚滑。细磨,下绢簁,作饼,亦滑美。然为性多秽,一种此物,数年不绝,耘锄之功,更益劬劳”。据孟方平考证,瞿麦即荞麦。文中对荞麦的播种期、播种量、产量水平、加工及食用方法和易落粒的特性都作了明确记载。唐代荞麦的种植面积很大。唐诗“独出门前望田野,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温庭筠《题卢处士山居》)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大面积连片种植荞麦的景象。从栽培技术看,已从整地、播种、收获、脱粒等几个方面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种植经验。成书于唐代的《齐民要术·杂说》载:“凡荞麦,五月耕,经二十五日,草烂得转,并种,耕三遍。立秋前后皆十日内种之。假如耕田三遍,即三重著子。下两重子黑,上头一重子白,皆是白汁,满似如浓,即需收刈之。但对梢相答舖之,其白者日渐尽变为黑,如此乃为所得。若待上头总黑,半以下黑子尽总落矣。”从上文“耕田三遍”看出,当时荞麦还是正茬播种,既不是填闲作物,也不是救灾作物。由于荞麦种得晚,田间杂草多,加之我国北方种荞麦又多采用撒播的方式,生育期内不中耕除草,所以对播前除草工作十分重视,要求耕地3遍。在农历5月,杂草长出来后耕第一遍;待过了将近30天,翻入土中的杂草已经腐烂,且又长出新的杂草时再耕一遍,即所谓的“草烂得转”,这里“转”即翻转,为耕翻的意思;播种前还要耕第三遍。经过这样3次耕翻,基本控制了荞麦田杂草的生长。文中还针对荞麦性喜落粒、不耐霜冻的特性,提出了适宜的播种期和收获期,并强调利用荞麦收获后的后熟作用,待其白子尽变为黑时脱粒。宋元时期,荞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宋诗中有“荞麦初熟,刈者满野,喜而有作。城南城北如铺雪,原头家家种荞麦。霜晴收敛少在家,饼饵今冬不忧窄”(陆游);“稻田不雨不多黄(水田遇旱),荞麦空花早着霜(旱田遇冻),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杨万里)。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荞麦生产的盛况和人们在生活中对荞麦的依赖程度。陆游的诗说荞麦丰收了,一冬天的吃饭问题就不愁了。杨万里的诗说荞麦歉收了,一冬天就得忍饥挨饿了。元代《王祯农书》在讲到荞麦时说:“北方山后诸郡多种……风俗所尚,供为常食。然中土南方农家亦种……实农家居冬之日馔也。”说明当时在全国各地都种荞麦,荞麦是人们食用的主要粮种之一。这时为适应大面积种植荞麦的需要,发明了专门用来收获荞麦的农具———推镰。该书中说:“恐其籽粒焦落,乃用推镰获之。明代以后,随着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并在我国快速推广,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变为一种救荒作物和填闲作物。明朱橚把荞麦列入《救荒本草》中。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荞麦南方必刈稻,北方必刈菽稷而后种”。戴羲撰《养余月令》载:“四月上,艺种,苜蓿,是月取子和荞麦种之,刈荞时,苜蓿生根”。清陈眉公撰《致富奇书广集》载:“荞麦,……凡遇大旱,秧田枯死,急拔去枯秧而种之,后种而先熟”。丁宜曾撰《农圃便览》载:“中伏,种豆已晚,多不收,得雨速种荞麦”。蒲松龄在《农蚕经》中说:“荍麦价贱而荒田,非不得已勿多种之。……田多者,年年与菜籽夹种……荍去而菜生”。这些记载表明,荞麦在作物布局中已处于次要的地位,很少有正茬播种的了。

admin 发表于 2014-5-15 14:26:07

学习了,谢谢分享、、、

美丽库伦 发表于 2014-5-16 01:55:26

看帖回帖是库伦人美德!:lol

包曙光 发表于 2014-5-16 13:09:12

过来看看的

admin 发表于 2014-5-16 18:36:14

不错不错,楼主您辛苦了。。。

死亡之漠 发表于 2014-5-16 21:39:33

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美丽库伦 发表于 2014-5-17 06:30:45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荞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