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7-9-10 02:30:24

水泉乡耿老汉脱贫记




见到耿老汉的时候,耿老汉和老伴儿正在温室大棚里忙着给西红柿秧苗掐尖定枝。
见到耿老汉的时候,耿老汉和老伴儿正在温室大棚里忙着给西红柿秧苗掐尖定枝。望着即将开花结果的秧苗,老两口心中充满了希望。从设施蔬菜棚区到回家的路不过十几分钟,但耿老汉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向笔者介绍起他家这两年的脱贫事。
耿文成,家住库伦旗水泉乡文家仗子村。就在两年前,55岁的耿老汉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他的家几十年都住在沟底,四间土坯草房,雨天屋内屋外齐下雨,房子一遍又一遍地修补,还是经不起风雨的折腾,雨季屋内常常摆满大大小小的盆接雨水。出门的路是土路,雨雪天泥泞不堪,只能步行出门。家里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十几亩口粮田,年收入五六千元。儿子和儿媳带着9岁的孙子在外地打工,孙子患有罕见的川崎病,这几年住院花费了13万多元的医药费,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用耿老汉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日子过得特别的紧巴,最怕家里来亲戚,吃的不像吃的,住的不像住的,贫困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抬不起头来,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2015年,耿老汉经村“两委”会议、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列为“建档立卡”户,国家和政府的系列扶贫政策让他看到了好日子。乡党委政府包联工作队第一时间走访了解耿文成家的情况后,迅速为其量身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联系了住建、民政、扶贫等部门争取到“易地搬迁”指标,帮助他家免费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3月份动工,11月份耿文成一家与村内其它8户贫困户都从沟底搬了出来,搬进了“易地搬迁”小区。整齐美观的院落,平坦整洁的水泥路,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一改过去那种院落里房屋破旧、垃圾遍地、柴草乱堆的现象。走进室内,客厅、卧室、厨房格局布置合理,生活家电一应俱全,生活环境有了极大地改善。“要不是党的扶贫政策好,我做梦都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亮堂的房子。”站在新房里,50岁出头,略显苍老的耿文成眼里饱含感激地说。
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耿文成在乡村两级包联干部的协调帮助下,依靠“金融扶贫贷款”的支持,在本村的蔬菜棚区租了两个蔬菜大棚,种起了香瓜和西红柿。老两口专心经营大棚,遇到种植技术上的困难就主动和棚区里懂技术的瓜农沟通或咨询农牧局等科技种植专家。为了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村领导联系北京、沈阳等客商到家门口收货,蔬菜既有了销路,又省去了一大笔运费,这让耿文成两口子更加放心地经营起了大棚。“除去大棚的维修、种子化肥、水电等日常开销等费用,一年算下来,每个棚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再加上种地的收入、平时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收入个七万多呢。”耿老汉和笔者一笔笔地算着收入帐。他还在盘算着,来年春季开始,再租两个棚,种植再经点心,多攒些钱,领着孙子去北京大医院看病。
找准路子,扑下身子干。耿老汉在政府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他逐步搬开了这块贫困的“石头”,走上了“自主造血”的脱贫致富之路,相信好日子会越来越近。
(旗委宣传部 闫晓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泉乡耿老汉脱贫记